
夏日炎炎,正是春播玉米收獲的好時節。陳雪平熱情地帶著記者來到他位于海復鎮三圩村的玉米育種基地,掰開一個個穗大粒滿的玉米棒子,“你們看,這是我培育的玉米品種。這個品種口感香糯、微甜,光澤透亮,且抗倒性、抗病性強,產量高而穩定,適合農村千家萬戶種植?!彼詈诙燥@疲憊的臉上,掩不住自豪與喜悅。
三伏天的玉米地就像一個大蒸籠,但陳雪平早已習以為常。為了培育良種,六月上旬玉米一進入抽穗吐絲期,年過七旬的他,每天清晨就一頭扎進玉米田,苦心鉆研,而這一扎已有20年。他說,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讓啟東百姓吃到更好吃的玉米,就是他最幸福的事。
一人就是研發團隊
陳雪平的老家就在他的玉米育種基地——海復鎮三圩村。1972年從東南中學畢業后,由于家庭原因,陳雪平只能選擇在生產隊務農,但他在務農之余一直默默學習農業知識?!拔野迪聸Q心,一定要在農業研究上搞出點名堂來?!标愌┢交貞浀?。
1980年,得益于國家政策,陳雪平通過選拔考試,成為一名農技員,同年進入市農業農村局(原市農業局),從此與農業科研結緣。后因工作調動,陳雪平輾轉于海復鎮、原呂復鄉,他待在哪,那個地方的棉花產量總能保持全市第一。
1996年,陳雪平回到最初的市農業農村局,擔任局長職務。2000年,他前瞻性地提出轉變農業結構,通過研發新品良種帶領農民致富。同年,陳雪平踏上玉米育種之路,從此將自己比作一粒種子,扎根廣袤的田野?!拔业膱F隊就我一個人,一個人就是一個團隊?!标愌┢秸f,當時比較出名的玉米種子寥寥無幾,研究出集糯香甜于一體的玉米良種成為他的夢想。
20多年俯身玉米地,如今70歲的陳雪平面容黝黑略顯憔悴,但跟記者聊起他的玉米育種時,眼里散發出光彩。
“選育一個優良的玉米雜交種,要從選育親本開始?!标愌┢礁嬖V記者,選親本最難,首先要盡可能搜集各具特色的原始玉米種子。為此,他跑遍全啟東,一有發現即收入囊中帶回基地進行研究。他還廣泛收集全國各地種質資源,一旦看到外地報紙上報道有好的種子,不管對方開價多貴,立即聯系對方購買,提取好的成分和優質基因。
培育一粒優良的玉米種子,需通過五代自交篩選淘汰,精挑選優七八十個自交系,再大量組配四五百對雜交組合,經過三至五年比較,選育最佳組合?!白魑镉N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種質創新、組合選配、田間測試等各項工作需要10~15年時間?!标愌┢綄@樣的漫長了然于胸。
一路坎坷不言放棄
春爭日,夏爭時,陳雪平的作息只有“玉米時間”,一年戴壞幾頂草帽是常事,陳雪平坦言他的育種之路并不平坦。因培育資金有限,陳雪平進行的育種試驗大多只能在田里進行,而不能在大棚里進行?!?007年6月,那段時期正值玉米套袋,且遇上梅雨天氣,一旦下大雨,我得立即給玉米套袋?!标愌┢秸f,雖然身穿雨衣,戴著手套,但身上總是被淋了個透,可能你們都不信,6月的天氣,我的手卻被雨水淋得冰冷?!?/p>
因常年鉆在田里,歷經日曬雨淋,陳雪平的身體不知不覺地透支了,2008年9月,他突然全身不能動彈,后被確診為全身性關節炎?!跋瘸粤?個月的激素西藥,后又服用中成藥長達2年多,才慢慢得以緩解,當時手腳都腫得不行,根本不能下床走路?!贝藭r玉米育種研究進入重要時期,這讓陳雪平心急如焚。身體略有好轉,他便又一頭扎進田間,“家里人都罵我太傻,這么執著圖啥,但育不出良種,我就是不甘心??!”
在他的老家書桌上,摞著厚厚一沓育種記錄本,有的是在雨天記錄的,字跡都被打濕模糊不清。在育種路上遇到技術上的困難,陳雪平就不分晝夜地啃書本翻文獻,請教專家……經過12年的攻關,2012年,陳雪平精心試驗培育的雜交玉米新品種——蘇珍花糯2012,終獲成功,并通過了上海市農作物品種委員會審定。
一生只想做一件事
新種育成,又經過多年多地多點示范種植,蘇珍花糯2012在所種之處,均獲百姓好口碑。
“今年春播示范種植的蘇珍花糯2012新品種,長勢喜人!”陳雪平樂開了花,臉上的皺紋都舒展開來,“南通中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已簽下合同,即將在上海、江蘇等地區推廣種植?!?/p>
早可享受安逸退休生活的陳雪平,選擇天天鉆入玉米地過苦心研究的日子,而且近8年來的研究費用,全都是自掏腰包,每年少則五千元,多則上萬元。在和陳雪平的深入交談中,記者漸漸明白他執著如斯的原因,他深深熱愛著農科事業,迫切想讓啟東乃至更多地方的老百姓都能品嘗到他親手培育出的好玉米。他把這股勁頭和期盼凝聚在一粒小小的種子中,這也是他這一生最想做成的事。
“沒有辛勞哪有成功?!庇N成功讓陳雪平倍受鼓舞,他培育出的“金銀香糯”品種正在申報中。
夢想即將成真,陳雪平卻還在不斷地與玉米新品“較勁”。大暑天,陳雪平依然每天把自己“泡”在玉米田里,對他來說 ,一生專注于做好這件事,就是他最想實現的人生價值。
(本報記者 龔圣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