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連續強降水導致我市內河水位上漲,7月14日起,全市沿江沿海12個涵閘及時開閘排水,減輕內河壓力,將降水影響減輕至最低。目前,我市南片內河水位在3.05米,北片內河水位在3.42米,均保持在正常范圍內。圖為7月17日上午,紅陽港閘正在開閘放水。
日前,我市進入防汛防臺關鍵期,針對強降雨多發、強度大、范圍廣,強對流天氣多、易致災等特點,全市各地各部門落實落細防御應對準備工作,堅決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關口前移,打好防汛“主動戰”
呂四港鎮成立防臺抗汛指揮部,負責鎮域內防臺抗汛總體工作,制訂完善防汛防臺應急預案。指揮部成員單位明確職責,落實以“一把手負責制”為中心的防臺抗汛責任制,真正把防汛責任落實到每一條河道、每一處險工患段。防臺抗汛物資儲備充足、搶險隊伍蓄勢待發,嚴格落實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
圓陀角旅游度假區組織人員對轄區內江堤海堤進行巡查,強化水利工程管理和管護,對發現的險情隱患第一時間進行整修加固,及時補充應急搶險物資,確保儲備充足、管理規范、調運快捷。細化防汛人員分工,優化防汛搶險隊伍結構。
海工園(寅陽鎮)針對轄區內船舶企業數量眾多的情況,通過公眾號、企業微信群發布異常天氣預警信息,通知企業落實應對異常天氣的措施。領導帶隊走進企業,檢查企業防臺抗汛措施落實情況,組織船企開展防臺抗汛演練,提高汛期應急處置能力。全鎮各村排查泵站、淤堵涵洞、易澇低洼地等情況,建立風險隱患清單,確保安全度汛。
北新鎮全面落實防汛準備工作,排查1道堤防、52座泵站、12條二三級河道、586個淤堵涵洞、24處易澇低洼地,第一時間落實防御措施。布置好28個安置點,提前安排好巡堤查險人員和搶險救援人員,采購雨靴、雨衣、電筒、雨傘等設備,確保工作人員在汛期第一時間下沉一線開展工作。
巡查值守,織密度汛“安全網”
市防汛辦加強應急值守,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和領導帶班制度,密切關注臺風、暴雨等極端天氣,加強監測預警,及時組織水雨情會商研判,提前制定應急措施。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智慧水利自動化監測系統,加強對全市河道水位的監測分析,科學調度沿江沿海水閘,提前發布防御工作提示,要求各區鎮部門嚴格落實防災減災工作責任,積極落實各項防范應對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市住建部門針對大風暴雨等惡劣天氣持續增多的實際情況,在建立和完善應急救援預案的基礎上,將城區分為東、西、南、北四大防汛網格,組織下屬單位和企業,對城市防汛等情況進行安排和調度,層層分解工作任務,全方位筑牢城市防汛“安全網”。目前,已儲備防汛物資4000多件、移動泵車和水泵13臺,檢查在建工地31個,巡查供氣和雨污水收集等管網1570多公里,查糾各類安全隱患10處,保障住建領域汛期生產安全。
市交通運輸局強化對“兩客一?!敝攸c營運企業安全監管,防范車輛帶病運轉和人員帶病上崗。加強鎮區道路、航道基礎設施巡查檢查。運用內河智能監控系統加強內河水上交通安全監管和通航秩序維護,指導轄區船舶做好防范工作。要求港口企業科學安全進行港口作業,做好人員避險、設備避風。督促交通工程施工單位加強關鍵部位隱患排查,提前做好加固措施。
市城管局主要領導靠前指揮,組建以城管執法隊員和環衛工人為主的應急突擊隊,強化值班值守和隱患排查。對易澇點落實環衛人員、加大巡檢密度,重點檢查雨水井口有無雜物堆積造成堵塞的情況,及時清理雨水篦周圍淤泥、垃圾。對店招店牌、戶外廣告設施、環衛設施、裝修施工圍擋等展開巡檢,發現險情及時處置,確保城市安全運行。
人防+技防,筑牢抗汛“安全壩”
氣象部門把做好汛期氣象服務作為當前的頭等大事來抓,統籌發展和安全,主動擔當作為,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履職盡責,加強汛期氣象服務,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持續優化完善精細化預報與響應聯動工作機制,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全面融入防汛應急指揮調度體系。目前,已發布暴雨預警8條,準確及時的氣象服務為全市防汛工作贏得時間、贏得主動。
市公安局制定防汛應急工作預案,加強汛期到來前的值班備勤,科學調度安排警力,時刻準備應戰。將易漫水的橋面、沿河路段作為重點地區設置提醒,通過現場勸離、小喇叭宣傳、發放宣傳資料、拉橫幅等方式及時推送預報信息,提醒廣大群眾做好應對惡劣天氣的準備。
消防救援大隊組織開展防汛裝備器材“體檢”,先后對橡皮艇、消防專用救生衣、救生圈等搶險器材裝備進行排查,并將個人防護裝備、防汛救援裝備全部裝車待命。緊盯重點時段、重點地區,必要時調派力量到高風險區域前置駐勤。接報警情,全程實施安全管控,堅決防范溺水、觸電、倒塌、墜落、舟艇側翻等事故發生,確保救援行動全程安全。
市12345熱線在防汛期間安排專人時刻關注天氣預報、預警信息,及時響應、快速處置群眾訴求,高效聯動應急部門和屬地區鎮,緊急訴求及時上報,助力責任單位高效解決群眾難題。同時,熱線認真梳理、分析防汛期間相關事項的短板弱項,查漏補缺、舉一反三,積極為相關部門作出決策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強化服務效能。
(本報記者集體采寫)